一 、了解游戏规则
首先,你需要熟悉微乐麻将的规则。微乐麻将采用国标麻将规则,玩家需将手中的牌组成特定的牌型才能胡牌 。了解牌型、番种、计分等基本规则,将帮助你更好地制定游戏策略。
二 、提高牌技
1. 记牌:记住其他玩家打出的牌 ,有助于推测剩余牌面及可能的牌型。
2. 灵活运用牌型:熟练掌握各种牌型,以便在合适的时候出牌。比如,当你的手中有杠子时 ,可以灵活运用杠牌、碰牌等技巧 。
3. 控制节奏:不要急于出牌,保持稳定,在合适的时候出关键牌 ,掌控局面。
三、合理利用资源
1. 道具:微乐麻将中有各种道具可以帮助你获胜。合理利用道具可以扭转局面,比如使用“换牌 ”道具,可以将手中的无用牌换成其他牌型 。
2. 求助:游戏中遇到困难时 ,可以发起求助,向其他玩家请教或寻求协作。善于利用求助功能,可以让你受益匪浅。
四、避免常见错误
1. 轻信运气:切勿过分依赖运气 ,以为好运会一直伴随着你 。在游戏中,稳定和技巧才是关键。
2. 不留余地:当你的手中只剩下一个对子时,最好保留一个安全牌,以免点炮给其他玩家。
3. 忽视防守:不仅要关注自己的牌面 ,也要注意其他玩家的出牌情况 。通过合理防守,降低点炮的风险。
4. 固执己见:不要固执己见地按照自己的打法进行游戏。善于倾听其他玩家的建议,灵活调整策略 ,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。
五 、总结
微乐安徽麻将万能开挂器虽然是一款休闲游戏,但同样需要技巧和策略。通过熟悉规则、提高牌技、合理利用资源以及避免常见错误等手段,你将更有可能成为赢家。在游戏中 ,保持冷静 、稳重的心态至关重要。只有心态好,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。
此外,与高手切磋交流也是提升游戏水平的途径之一。加入微信小程序微乐麻将的社群 ,与其他玩家分享经验、探讨技巧,共同提高游戏水平。同时,观看高水平玩家的对局回放也是学习的好方法 。观察他们的打牌思路和策略 ,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运用,将大大提升你的游戏水平。
总之,微乐安徽麻将万能开挂器虽然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质,但通过掌握技巧和策略 ,你将有更多机会在游戏中获胜。不断学习和实践,你将逐渐成为微乐麻将的高手,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感 。祝你游戏愉快!
来源:@财联社APP微博
财联社7月26日讯(记者 王碧微)“虽然说不应该在一个赛道很热时投资 ,但现在不投机器人就再也赶不上了,今年必须投上几家公司。”今年年初,一位资深投资人曾这样向财联社记者直言不讳。
正如其所言 ,近期,国内人形机器人赛道迎来史无前例的“吸金”热潮,头部厂商屡获巨额资本注入 ,上市公司也争相入局,行业热度甚至超越了上半年的新品发布“狂欢 ” 。
“市场非常大,订单非常多 ,目前我们在手的订单已经有4个多亿。”数字华夏公共关系总监吴为此前告诉财联社记者。但另一边,智平方副总裁莫磊博士也向财联社记者坦言,“我们也要认识到,当前具身机器人处于商业化的早期 。”
在资本蜂拥而至的兴奋与产业化落地的冷静之间 ,人形机器人行业或许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“冰火两重天”式博弈。
百亿资本涌入
今年以来,人形机器人赛道无疑是资本市场上最耀眼的那颗星。仅仅是过去的一周内,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大额融资消息接踵而至 ,头部公司估值水涨船高。
财联社记者从国内协作机器人龙头越疆(02432.HK)方面获悉,公司在日前完成了定向增发,募资总额达10.37亿港元 ,净募资10.22亿港元 。越疆方面告诉记者,这笔巨额资金将专项用于智能机器人研发创新、寻求机器人价值链投资以及深化全球化布局。据了解,越疆已在今年6月实现了人形机器人Atom的批量交付 ,并推出了全球首个融合“机械臂+人形机器人+六足机器狗 ”的具身智能平台 。越疆方面告诉财联社记者,目前其人形机器人已获得了超出预期的市场关注和全球交付速度 。
众擎机器人亦在7月21日表示,公司在近期连续完成了Pre-A++轮以及A1轮融资 ,融资金额近10亿元人民币。此轮融资阵容豪华,Pre-A++轮由小鹏汽车发起设立的星航资本投资,A1轮则由京东领投,宁德时代旗下溥泉资本 、银泰集团、华控基金、达晨财智旗下国晨基金 、黄浦江资本等知名机构共同参投。更重要的是 ,中东资本、国香资本、弘晖基金等早期投资方也积极选择了连续增资,展现出对众擎机器人长期发展的坚定信心 。众擎方面向财联社记者透露,这笔资金将助推公司在量产交付 、产品矩阵拓展、具身智能应用落地等方面实现强劲发展。
资本的狂热远不止于此。逐际动力、云深处、帕西尼.....多家知名人形机器人企业在7月官宣了最新融资消息 ,据IT桔子数据,截至目前,今年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发生99起投融资事件 ,已经远超过了去年全年的67起 。
资本蜂拥而至,到底什么样的机器人厂商更获机构看好?
半山创投董事长戴福全告诉财联社记者,在投资人形机器人整机时 ,他们更看重团队的软件控制能力,即在机器人大脑(具身智能)和小脑(运动控制)上的掌控力,并更看好应用于特定场景的垂直类模型;其次是硬件成本控制能力。他认为 ,中短期更看好类人形模式,比如人形上肢加其他的非足式底盘设计,在特定商业场景的使用。他预计,这种机器人在未来三五年就会有一些细分市场的龙头跑出来 ,可以期待未来在不同场景产生多个百亿级市值企业 。
此外,除了VC/PE的积极押注,各界传统上市公司也展现出对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浓厚兴趣 ,纷纷跨界或深化布局。
主营电机方向的兆威机电(003021.SZ)近日拟筹划发行H股,并明确表示将持续聚焦于灵巧手产品及其关键部件,进一步融入人形机器人产业链;新能源车厂赛力斯(601127.SH)也已悄然布局机器人赛道 ,申请注册了ROBOREX商标,同时在公开平台上发布了与具身智能 、人形机器人相关的招聘信息;主营智能包装装备的东方精工(002611.SZ)日前发布公告表示,公司已与乐聚机器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,共同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。
政策、技术与万亿美元级市场“引爆”风口
人形机器人领域之所以能在短短数月内成为资本竞逐的“新宠”,背后是政策、技术和市场前景的强劲推动。
首先是政策的支持 。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师乔安然告诉财联社记者,政策的密集出台是人形机器人赛道爆发的重要驱动力。工信部等部门此前发布《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》 ,明确提出到2027年形成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。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,相继发布激励政策,设立百亿级产业基金,推动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落地 。
例如 ,北京市发改委发布的《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(2025-2027年)》中,明确提出到2027年要培育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不少于50家,形成量产产品不少于50款 ,在三大场景实现不少于100项规模化应用,量产总规模率先突破万台,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。
其次是AI技术突破带来的“想象空间 ”。 戴福全告诉财联社记者 ,AI突破临界点带来的认知能力跃升,显著提升了机器人自主决策能力,是促使上市公司争相入场的重要因素 。智平方副总裁莫磊博士也向财联社记者表示 ,这次技术变革的核心是物理世界大模型技术,也就是具身大模型技术,大模型技术的发展是最核心的要素。
最后是万亿美元级市场的巨大诱惑。行业研究机构普遍预测 ,未来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美元级别 。摩根士丹利更是大胆推测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5万亿美元,并预测中国可能会有3.023亿个人形机器人投入使用。其中,To B场景被视为人形机器人核心落地领域,在制造业 、服务业、物流仓储等场景 ,需求缺口显著。这种对未来巨大市场的憧憬,成为吸引海量资本涌入的根本动力 。
目前,标志性的大额采购订单已经频现 ,近日,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成功中标中国移动(600941.SH)旗下公司“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”,总金额达1.24亿元。
万创投行研究院院长段志强向财联社记者坦言 ,投资机构关注人形机器人,一部分是出于追逐热点、提升行业影响力的考量,另一部分则是的的确确看好其未来的发展 ,希望选取能够更好地实现商业化应用的项目。这种既有“短线热点”考量,又有“长线价值 ”追求的资本心态,共同促成了当前人形机器人赛道的“狂热”。
量产“卡点”与场景“博弈 ”仍待解
然而 ,在这片资本的沸腾和市场的高预期背后,人形机器人行业离真正的商业化落地,似乎仍有一段距离 。量产能力,正成为决定人形机器人能否真正走入现实的终极考验。
“做一个Demo很简单 ,但要做量产却非常困难。”吴为表示 。一位人形机器人企业人士向财联社记者直言,如果只是偏硬件本体的交付,相对容易;但如果是具有具身大模型 、软硬一体的交付 ,则非常困难,这对整个行业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。
他强调,真正具有大脑、具身大模型的机器人 ,交付几百台在行业来说都是很大的事了。吴为此前也透露,“量产不是简单复制,目前我们大多数产线依然依赖研发人员手工完成 。虽然一些小批量的生产不会有太大问题 ,但一旦进入大规模生产,就会遇到很多困难”。
财联社记者了解到,目前大多人形机器人企业所说的“实现量产 ”往往是百台级别 ,“实现千台交付”已成为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公开的目标。
除了生产工艺的挑战,关键零部件的产能瓶颈也日益凸显 。众擎机器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行星滚柱丝杠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工艺复杂、技术门槛高,且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供应商数量有限 ,导致产能爬坡速度难以跟上市场需求增速。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师乔安然也指出,当前整机制造成本仍然较高,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。
值得一提的是 ,随着近日特斯拉CEO埃隆·马斯克在财报会议上表示,今年年底将推出人形机器人 Optimus第3版原型机,预估2026年开始量产Optimus ,目标5年内年生产100万台 。或将为行业的大规模量产带来新的风向标。
此外,财联社记者注意到,不同企业间对人形机器人未来可能落地的场景有着不同的看法 ,行业仍处于一场激烈的“路线之争”。
以特斯拉 、优必选(09880.HK)为代表的厂商,明确表示产品目标工业场景。优必选今年以来已在多家车厂完成了其工业人形机器人的实训;智平方副总裁莫磊博士也表示,公司的节奏是先从半结构化场景切入 ,逐步拓展到非结构化场景,例如工业服务,目前已与头部车企、半导体企业以及生物科技达成了合作 。
然而,也有厂商认为C端的交互场景才是人形机器人“打开的正确方式”。深圳一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市场负责人向财联社记者坦言 ,“工业制造领域切入非常难。进工厂要先考虑能否真正实现功能,比如能不能把螺丝打进去,精度要求非常高 。相比之下 ,交互的机器人容错程度更高,说错话大不了被批评,但工厂不能容忍错误。 ”
但是就目前产业的进程而言 ,人形机器人落地到交互场景仍是任重道远。
万创投行研究院院长段志强将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分为“与人接触类”和“与人非接触类” 。他向财联社记者表示,当前最成熟的“与人接触类 ”应用实际上是展示,例如宇树机器人在春晚上的表演 ,更多是为了吸引眼球而非实际商业价值;而更具想象空间的“功能型”人形机器人,例如照看失能人士或老人,虽然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,但目前在技术、场景应用 、成本和经济性方面都尚未达到大规模投放的条件。乔安然亦表示,C端家用场景要求功能多元,对机器人数据处理和自主交互能力要求较高,需要政策、法规、技术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,商业化落地仍任重道远。
尽管挑战重重,但摩根士丹利在最新报告中对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抱有极高预期,认为2025年下半年人形机器人将在中国“被广泛采用” ,中国有望在该赛道持续扩大领先优势,与美国等其他国家的差距将逐步拉开 。摩根士丹利分析师指出,“下游应用 ”将是今年剩余时间机器人行业的主要关注点 ,推动实际应用,从真实工作场景中收集数据,有助于形成研发和应用的良性循环。